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指出“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古往今来,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新征程上,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一直牛配资,离不开文化文明的力量。我们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让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永远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树立文明交流互鉴的正确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态度决定方向,面对多元文化激荡与价值观念碰撞的复杂形势,只有树立正确的态度,才能让文明交流互鉴行稳致远,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愿景。要摒弃“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认知,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文明交流中既大方自信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以真诚谦逊的姿态虚心学习其他文明之长,让不同文明在凝聚共识中增进理解、在交流互鉴中携手前行,使人类文明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姿。要弘扬“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不同文明的差异,以开放打破封闭,以包容化解隔阂,不搞“文化霸权”,杜绝将“文化差异”等同于“文明冲突”,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互学互鉴中共同创新。要超越地域和民族界限,聚焦共同挑战,汇聚各方智慧,通过文明对话凝聚全球共识,推动不同文明在应对共同挑战中深化合作,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让人类文明在共担责任、共享成果中实现长远发展。
健全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机制。平台机制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设施”一直牛配资,唯有搭建起稳定、规范、高效的平台机制,才能保障文明交流互鉴的持续性与深入性。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持续加深,全球性风险挑战日益严峻,亟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若缺乏高效稳固的平台机制,文明交流互鉴就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陷入“碎片化”“短期化”的困境,难以实现常态化、高质量发展。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将文明交流纳入双边和多边合作议程,通过高层会晤、战略对话等形式,将文明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协同推进,为文明交流定方向、谋大局、绘蓝图。要大力培育和支持学术机构、高端智库、文化艺术团体及民间组织等多元力量,做强一批具有广泛代表性、强大号召力、卓越表达能力的社会平台,让不同文明在这里平等对话、充分发声。要着力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常态化、长效化保障机制,加大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为各类文明交流互鉴平台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和资源保障,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拓宽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路径。传播路径的创新是提升文明交流效能的关键。在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既要守好“传统阵地”,更要开辟“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文明交流对话的关键场域。只有形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多平台、多终端、多语态的传播路径,才能更加生动展现不同文明的辉煌成就与精神内核。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文明传播从“馆藏”到“云端”、从“文本”到“场景”的重要飞跃,引导用户沉浸式体验不同文明的历史场景,让千年文明在云端绽放新彩。要打造多语种新媒体传播平台,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受众偏好,用海外受众听得懂、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述文明故事。要大力推动“文化+”的深度融合传播,将深邃的文明理念、丰富的文化元素以受众喜闻乐见、深度参与的方式呈现,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夯实文明交流互鉴的社会根基。文明交流的根基在民众,活力在民间。唯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广袤土壤,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让文明对话走进寻常百姓家,文明交流互鉴才具有持久而蓬勃的生命力。民间交流往往是文明交流最有效、最生动的形式,要为民众交往搭建更多平台,支持开展留学交流、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在与异国民众的日常交往中增进了解,在点滴互动中汇聚文明交流的暖流,不断筑牢文明交流互鉴最坚实的群众基础。青少年是文明传承的未来,青少年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是未来文明持续互鉴的重要保障,要培育青少年人文交流品牌活动,开设跨文化课程,讲述不同文明的历史故事和价值理念,引导青少年以平等、开放的姿态投身多元文明对话。基层文化互动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要推动社区、乡村等基层单元与国外对应组织建立常态化联系,开展邻里式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社区文化节互访、民间手工艺展示、特色美食品鉴等活动,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和社会覆盖面,筑牢文明交流互鉴的民意基础与情感纽带,在日积月累中培育深厚友谊。
(陈鹏一直牛配资,重庆大学)
盈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