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盛网
盛夏时节,不管是热闹的夜宵摊,还是日常家庭餐桌,鲜红味美的小龙虾都是“常客”。但近期,江苏省南京市一家“网红”小龙虾店因违规添加草酸作为清洗剂被曝光,一时间,能否放心吃小龙虾引发广泛关注。
用草酸清洗小龙虾并非个案,近年来广州、西安等多地都曾查处类似违规行为。用草酸清洗的小龙虾能吃吗?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物美价廉”的草酸
清洗速度快、效果好是商家违规使用草酸的主要原因。
“加入草酸后,小龙虾倒进水盆时泡沫直冒,店家只需简单捞洗,水就会变浑浊,再用清水过两遍,看起来就很干净。”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草酸价格低廉且去污效果好,一些不法商户因此违规使用。
被查处的店主称其草酸是从网上购买的。还有店主坦言,6月以后小龙虾钻入淤泥,虾体较脏,人工清洗成本高且效率低,“使用草酸清洗剂属于行业潜规则”。
草酸不能用于清洗小龙虾
早在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在关于使用草酸清洗小龙虾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明确指出,从小龙虾加工过程看,使用草酸作为消毒剂缺乏工艺必要性。使用“草酸AR分析纯”清洗小龙虾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国家对食品用洗涤剂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直接用于清洗食品的洗涤剂属于A类产品,应在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标明产品类别。
被查处的商家使用的草酸产品上没有A类标识,严禁用于食品清洗。
使用草酸对人体有多种危害广盛网
有食品工程博士解释称,草酸分食用级和工业级两种,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对杂质的控制,工业级的草酸不能用于食品清洗剂。
如果清洗小龙虾的草酸残留量过多,会产生口感酸涩,另外草酸有腐蚀性,对洗虾的人也有危害。
国家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家表示,用草酸清洗的小龙虾,食用后草酸会与人体内的钙元素结合形成沉淀,无法被吸收,只能排出体外。若草酸使用量过大,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严重时会导致肾结石,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
食品级草酸也不能用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安全博士刘少伟表示,草酸能和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常用于工业除锈或电子工业清洗剂,还能当作纺织工业印染助剂使用。但即使是食品级的草酸,也不能被当作单独清洗剂使用,使用工业级草酸就更严重了,属于违法行为。
刘少伟说,草酸对人体危害较大,如果食用较多,口腔、消化道、胃道黏膜都会被灼伤,受到破坏,易产生溃疡等问题。从长期来看,草酸进入人体后会和钙离子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干扰人体钙代谢,影响人体内金属离子平衡,引发低钙血症,影响心脏节律。
用草酸清洗的小龙虾腹部“惨白”
盱眙县餐饮业商会执行会长孟凡东提醒消费者,正常清洗的小龙虾腹部呈粉红色,而草酸清洗的虾腹部会异常“惨白”,消费者选购时应避免此类特征。
此外,草酸具有腐蚀性,可能会使小龙虾外壳出现破损、掉皮、掉颜色等现象,虾钳也可能因腐蚀而容易脱落。而且用草酸清洗过的小龙虾会有刺鼻的酸味或化学气味,还可能伴有发涩的感觉。
消费者购买小龙虾时应选择色泽自然、略有泥土痕迹的活虾,避免选购外壳异常鲜亮、气味酸涩的产品。
“洗虾粉”的其他成分可靠吗
有分析指出,市场上的“洗虾粉”多是以柠檬酸、焦亚硫酸钠或者草酸为主要成分的白色粉末,用于改变小龙虾的感官效果。草酸之外,“洗虾粉”的其他主要成分能正常使用吗?
有的专家认为,柠檬酸为人体正常代谢物质,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高浓度接触者可能引起湿疹或其他不适,长期过量食用含柠檬酸的食品,有可能导致低钙血症。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柠檬酸可以作为酸味剂在婴幼儿配方食品等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但不能用于鲜水产品(如小龙虾)。
焦亚硫酸钠主要用作漂白剂、防腐剂、疏松剂、抗氧化剂、护色剂。使用焦亚硫酸钠清洗小龙虾的模拟试验发现,可造成二氧化硫残留。在市场销售环节中,一旦洗虾粉使用过量或浸泡时间过长,将无法控制二氧化硫残留量,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所以安全起见,最好不要食用经“洗虾粉”清洗的小龙虾。
怎么正确清洗和处理小龙虾
家庭清洗小龙虾时要佩戴好一次性手套。首先将其放入流动的清水中,用手轻轻搓洗,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随后在清水中加入适量食盐或白醋,制成淡盐水或醋水,将小龙虾放入浸泡1小时左右,让其吐出体内的泥沙和脏物。
浸泡后,再用刷子或钢丝球仔细刷洗小龙虾的腹部、头部和钳子等部位,尤其是腹部的褶皱处,要确保彻底清除污垢和细菌。
在处理小龙虾时,还应去除一些不可食用部位,如虾头,虾头含有脑、心脏、肝脏等主要器官,是吸收和处理毒素以及重金属富集的地方,不宜食用。虾线是虾的消化道,会残留虾的排泄物和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存在健康风险,也不建议食用。
小龙虾耐高温,40℃以上也可存活,而且外壳较坚硬,食用时要高温煮熟煮透,以消杀其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不要食用生或半生的小龙虾,避免食物中毒。
(综合来源:经济参考报、央视网、新京报、潮新闻、天眼新闻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56期广盛网
盈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